爱尔眼科专家提醒:天气转凉也会诱发青光眼 定期检查很重要
- 编辑:5moban.com - 18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构成和运动起作用的四种基质或四种原因即: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此四因在自然界有普遍性。
太极是发动力,指气化生生的终极动力,如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因。太极只是一个气,迤逦分做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
(董仲舒,第283页)他明确认为,天地之太极就是中。(同上,第1897页)朱子认为,太极就是能致使阴阳、动静继起生生的所以然之理,是发动者。黄润玉认为满宇宙都是此理气充塞,故名曰太极。很明显,汉儒以数说一。[3]《二程集》,1981年,中华书局。
这是从空间与时间维度来比喻太极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和根源,是从感性直观来比喻太极是囊括天地万物的总体。实际上,朱子正是在与张、陆等人辩论中认同太极即理的基本涵义。这思路显示出了王夫之认为天本身一定要落实到气的层面。
太虚即为天,太虚无体实际上即是气化之先的天无体。天积气,上面劲,只中间空,为日月来往。王夫之进一步解释到,地与天不同,虽然在天、在地都是阴阳二气之散布,但是在天唯有五星之象,在地乃有五行之形。[15]53张子据理而论,伸日以抑月,初无象之可据,唯阳健阴弱之理而已。
这是因为,在张载看来,《尚书·洪范》所言构成的五行质料中,水、火、木、金皆需依靠土而成,土代表着大地的生命力。我们能看到它,只是因为星辰的形状可以识别,故进而认其为实体。
这就迫使王夫之不得不对理论本身进行调整。因此前文所言的天大无外的另一重内涵则为天同时包涵着气未分化的本然状态,虚作为运化之气的一种特性,来自太虚所蕴含的气之本然之虚。地在天中,不甚大,四边空。《月令》曰,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因此,王夫之在此问题上更认同天文历法之士的说法,强调对天象观测的合理性,这实际上为理学框架下实证的天文科学研究之合理性保留了余地,揭示了儒家思想并不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抵牾。在天的方面,如前所引朱子的话语表明,朱子赓续着张载的思考。于理而立之象数,则有天道而无人道。[15]426五行并不相克而是匹配着五常,相互依存而在。
在此种意义上,我们似乎并不能简单地说儒家并不关心自然科学。张载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王夫之在一条注文中说:远镜质测之法:月最居下,金、水次之,日次之,火次之,木次之,土最居上。理不对于我们开显,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对之有着直接的体认。
但实际上,对王夫之浑天说影响更大的是宋明理学家,特别是张载、朱熹关于浑天说的思考。……若夫天之不可以理求,而在天者即为理。如果以天本质为气,只是由气构成,那么推原经星以上之天则应有征,五行之气能充满之。通常我们只是把星辰所在之处看作是天,而这样的天只是呈现在我们视觉上的结果,并不是其对我们展露了其形体。[8]17天和地之间有着空处。从地气之升而若见天气之降,实非此晶晶苍苍之中有气下施以交于地也。
君子之言天,言其神化之所至者尔。朱子认为地是气的粗劣残渣所形成[8]6,又因为天地未分之前只有水火,且天一自是生水[8]9。
地的转动并不是外力的推动,而是地气本身的作用。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7]5。
……其浑然一气流动充满,则自黍米之小,放乎七曜天以上,宗动天之无穷,上不测之高,下不测之深,皆一而已。[7]4朱熹云: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故横渠云:‘地对天不过【4】[8]6-12等。
而且,地所形成的地方是天之中央。[15]403象属于天的层面,数则彰显于物的层面。形而上者,弗见弗闻者也。太虚固然不可直接探求,但是因为虚空即气,所以气的活动本身就表征着太虚的变动,而气的活动又恰好可以被我们有所了解。
故近下者行速,高则渐缓。朱子在这里通过气来界说天的不同状态,气的不同状态彰显着不同层次的天,而这种不同层次的天通过在地之外距地的距离来贞定,益远益大,益清益刚。
气渐高则渐益清微,而凭之以行者亦渐无力。就浑天之地而言,王夫之并不赞同朱子接续古浑天说的思路,而是沿着张载的思路,强调地的意义,认为我们所能面向的实际只是地,天气实为地气。
这重天有着无法被我们理解,与气化之天不连续的层面。因此,以理论数很可能只是人的主观预测,而并不符合物的实际。
因此,我们所有的言说都是在大地上,而不能直接言说天。[7]235絪缊即为阴阳运化之气,天之为感者是此,即说明天的一部分表现为气之运化,此为天之大。王夫之评析张载关于潮汐现象的解释时,说张载不及专家之学,以浑天质测及潮汐南北异候验之之为实也。[7]4地在气之中,会随着天而向左旋动。
参见前引周桂钿先生、萧汉明先生论文。但这一理据是有问题的。
而理则呈现于人之心,以理论数就是通过人心之理来认识天之象,物之数。换句话说,理学框架下的浑天说被用来解释我们对于天象的经验是非常有问题的,理论自身存在抵牾之处。
这样与地相絪缊化成之天、清晶以施光明于地之天这两种区分只是在气化中天自身显现并为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王夫之在对这两重天的诠释中也重视地的作用,这无疑受到了朱熹的影响。